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正文


对市六届政协第一次会议第488号提案的 复 函

裴芬云委员:

您在市六届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全市文化建设的提案》(第488号)已收悉,市政府已交我局办理。接到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经调查研究,现就涉及我局职能内容,答复如下:

一、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2021年,我局起草了《渭南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方案》,目前正积极与省厅沟通,待省厅《实施方案》确定后,根据省上文件精神要求,修改我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方案。

二、构建新时代文艺创作体系

我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聚焦新时代主题和重大现实题材,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实践的文艺精品,推进文艺作品的宣传推广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新时代文艺创作体系。

加强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落实艺术人才培养计划,遴选一批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门类的文艺专业人才,扶持推介一批渭南文化艺术名家。加强对基层民间文化艺术的引导和扶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人才成长“万人计划”,积极挖掘、培养基层文艺人才和业余文艺骨干,凝聚优秀文艺人才,壮大文艺人才队伍,推动渭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三是不断激活文化发展动力。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业态融合。

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承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演出,秦腔现代戏《家园》荣获“特别贡献奖”,秦腔小戏《哎呀呀》荣获“群星奖”。秦腔现代剧《张富清1948》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同州梆子《枣花香》荣获“文华剧目奖”,阿宫剧《红梢林》、线腔《金水弯弯》荣获“文华优秀导演奖”,参评剧目数量居全省十地市第一,获2个综合奖,5个单项奖。秦腔剧本《渭华星火》《乡愁》、同州梆子《丰图义仓》先后入选国家和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铡美案》荣获中国秦腔大会演“优秀演出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绩显著。积极发掘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继承非遗文化,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我市现有联合国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17项、省级109项、市级311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6人、省级113人、市级643人,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临渭区渭南碗碗腔、富平县朱氏正骨术2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产业化等非遗保护形式,在全省都具有示范意义。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举办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启动仪式暨首届“九曲黄河 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黄河岸边有非遗—外国网红解码幸福渭南”渭南非遗海外传播活动。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合阳提线木偶戏、蒲城杆火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赴济南参加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来自千年前的声音——唐·双鸾双兽葵花铜镜》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旅游电视周暨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国际电视周”好栏目奖和优秀短视频两个奖项。秦腔现代戏《家园》《李仪祉》《天国的百合花》《红色经典》先后在马来西亚、“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北京、香港等地巡回演出50余场次。先后引进“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惠民巡演综艺晚会《一路同心》、舞剧《红色娘子军》、歌剧《大汉苏武》、话剧《白鹿原》《司马迁》等59场次大型文艺演出。

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按照全区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产业融合、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拓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空间,整合市内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创意”“文化+旅游+科技”“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促进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引领转型升级、提高综合效益,大力发展文化特色鲜明、互动体验感强、综合带动力大、文旅体验内容丰富、市场前景好、消费者好评度高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将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贯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过程。

最后,再次衷心的感谢您对渭南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