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重要论述 / 正文

习近平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

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11-21 1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系统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本节为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020年12月1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署名文章中指出,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要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科学保护。

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在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2.倡导生态绿色发展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

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3.弘扬红色文化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人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2021年3月30日,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指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而奋斗。

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参观学习,更加自觉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021年9月30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一是要加强科学保护。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二是要开展系统研究。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关、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四是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

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2021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促进文化旅游交流互鉴

1.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2021年1月26日,习近平在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通电话时强调,双方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白工业园建设,在抗疫、经贸、教育、科技、文化、地方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

2021年2月8日,习近平在同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阮富仲通电话时强调,中方愿同越方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战略对接,推动两国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探索在医疗卫生、数字经济、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同哥伦比亚总统杜克通电话时强调,双方要继续相互支持,对接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哥伦比亚一中国倡议”,在能源、基础设施、电信等传统合作基础上,积极拓展农牧业、新能源、数字经济、创意产业等新领域合作,深化文化、教育、体育、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

2021年4月29日,习近平在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通电话时强调,中方愿同乌方以明年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为契机,全面提升中乌合作规模、质量、水平,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乌兹别克斯坦”规划对接,推进互联互通,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扩大教育、文化、旅游、地方、体育等领域合作,继续加强疫苗合作。

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同坦桑尼亚总统哈桑通电话时强调,中方

愿同坦方加强政党交流合作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将共建“一带一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同坦方发展战略对接,拓展农业、交通、通信、旅游、能源等领域合作,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赴坦桑尼亚投资兴业,加强抗疫合作,不断丰富中坦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内涵。

2021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同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通电话时强调,中方愿同斐方加强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交通通信、旅游等领域合作,继续实施好菌草、农业技术合作等项目,助力斐济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7月13日,习近平在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时强调,中方愿同乌方继续加强疫苗、中医药领域等合作,助力乌方战胜疫情。双方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基础设施、中欧班列等项目合作,加强农产品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合作。

2021年9月7日,习近平在同意大利总理德拉吉通电话时强调,中方愿同意方一道,把握好新时期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发展方向,坚持相互尊重,维护中意友好,深化互利合作,为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国家发展关系树立榜样。双方应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为引领,推动各领域合作走深走实。双方应共同办好明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活动,特别是要相互坚定支持办好北京冬奥会和2026年米兰冬奥会,以此为契机加强两国冰雪运动和产业合作。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12月22日,习近平在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通电话时强调,稳步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和中老铁路建设,拓展文教、青年、旅游等领域合作,并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2021年1月1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题为《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担负起凝聚共识的责任,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途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2021年9月26日,习近平在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为人民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的题为《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的讲话中指出,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用好地区多元文化特色和优势。要积极考虑疫后有序恢复人员往来,继续推进文化、旅游、智库、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

3.其他国际交流活动

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致辞中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

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2021年2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媒体、出版、智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中方愿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同中东欧国家深化体育合作。我们将在年内举行新一届教育政策对话和高校联合会会议,支持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我们要加强特色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和旅游人才联合培养。

2021年5月26日,习近平在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通电话时的讲话中指出,中方愿同西方扩大双边贸易往来,积极推进港口物流、智慧城市、清洁能源等合作项目,加强同拉美、非洲第三方合作,深化两国人文交流。

2021年7月5日,习近平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峰会时的讲话中指出,扩大互利共赢合作。中方愿同欧方尽早举行第二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办好战略、经贸、人文、数字、气候领域高级别对话,推进中欧清单产品互认互保,为双方百姓日常生活带来更多实惠。

2021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同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通电话时的讲话中指出,中方愿同以方深化科技、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拓展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厚植两国友好民意基础。

2021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同舟共济,继往开来,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愿支持所有非洲建交国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在华举办非洲电影节,在非洲举办中国电影节。举办中非青年服务论坛和中非妇女论坛。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定文化自信

2020年12月1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1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回望百年,我们党什么样的困难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挑战没有遇到过?大革命失败,已经发展到6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1万多党员。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给革命根据地和白区革命力量造成极大损失,革命成果几乎毁于一旦。“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是,我们党在人民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修正错误、走向光明,可以说是几度绝处逢生、几度柳暗花明。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我们党愈益强大和成熟起来。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21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2021年10月26日,习近平在致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人民出版社续红色血脉,始终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着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坚持为人民出好书理念,着力展现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1年11月6日,习近平在致新华社建社9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华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情怀,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1年12月3日,习近平在致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8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对外广播事业弘扬光荣传统、不忘初心使命,宣传党的主张,全面宣介中国发展,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希望你们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要发挥文联、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创新工作体系,做好对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倾斜,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广泛组织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工作者投身党的文艺事业。

3.强化内部建设

2021年1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要积极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4. 弘扬时代精神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图片

图片

国家高级导游员

陕西旅游形象大使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师资库讲师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英才计划解启成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口试考官

陕西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理事,培训部部长

甘肃省旅游行业发展协会顾问

宁夏旅游行业协会培训导师

广东聚星旅游商学院客座教授

云南省旅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辅导师

西安欧亚学院客座教授

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西安他山书院创始人

西安招商国旅广丰分公司总经理

陕西麦稻禾田旅游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